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欧洲非通用语系列学术讲座合集回顾

发布时间 : 2019-05-06 点击量:

本网讯  3月27-29日,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和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欧洲非通用语系列学术讲座圆满收官。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的八位国内顶尖专家为广外师生带来了九期精彩讲座,主题涵盖了外语学习、外国文学阅读欣赏、欧洲国家发展概况与欧洲一体化、提升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翻译人才培养与语言文学教育、一流学科建设经验与指导、中国非通用语教育等多个方面,为我校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九大讲座的精彩内容吧!

第一期:中东欧与欧洲一体化

(主讲人:朱晓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所特聘研究员)

在该讲座中,朱老师全面介绍了欧盟东扩的政治、历史、价值观因素和意义,回顾了这一过程中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大国势力的抗衡,并对目前已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与尚未加入欧盟的国家情况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朱老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以德国和法国对波兰入欧盟的态度分析为例,向师生们展示了进行国际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学习欧洲非通用语专业的同学补上了一节精彩的国际关系课。

朱晓中老师讲座

第二期:内心深处,种子正在苏醒——漫谈外国文学阅读和翻译

(主讲人:高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世界文学》主编)

高兴老师的讲座围绕着文学阅读和翻译两大主题展开。高兴老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地位,然后通过自己的童年的艺术启蒙引入主题。在谈到文学阅读方法时,高老师列举了多位重要文学作家的作品,展示了阅读带来的更丰富而广阔的生活体验,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师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阅读中培养思想、怀疑、辨别、判断的能力。高老师用实例展示了文化混合带来的文学与政治地缘平衡的分析,使师生们深受启发。

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高兴老师运用了大量鲜活的例子,现场邀请听众朗诵了《追忆》和《忧伤的恋歌》等译作。师生们积极互动,将讲座的气氛推向高潮。对译作精彩的演绎让师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了高品质的译作,由此引入了翻译技巧和要点,并指出在翻译中应注重外语能力与母语能力的平衡发展,才能成就高品质的译作。在讲座的最后,高兴老师与师生听众分享了精彩的国外游历照片,让师生们对对象国社会文化的认知更加鲜活、生动、立体。

高兴老师讲座

第三期:意大利语在世界的传播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主讲人:文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

此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概括了意大利语学生当下可能面临的三大焦虑,并逐一帮助我们分析与化解。首先针对许多学生与家长提出的“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不算专业”这一问题,肯定了以意大利语作为专业的“专业性”,即学生们不仅学习如何说这门语言,更应看到语言背后囊括的文学、历史、新闻、法律、经济、金融等各个领域;接着就“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提出观点:人工智能不能取代高端翻译,但会淘汰一批低端从业者。在这种情况下,增强自身实力则成为关键性一步;最后根据普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就业迷茫问题,提出了关于如何选择毕业后道路的宝贵建议,即“给自己提供不同的机会和可能性”,多加尝试并逐渐挖掘自己的潜能。文铮老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讲解过程中不时举出有趣的例子,使得师生们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同学们均受益匪浅。

文铮老师讲座

第四期:波兰与“16+1”

(主讲人:赵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在讲座中,赵刚老师为学生们介绍了波兰当今的国际地位和外交选择,分析了其地理位置对经贸发展的影响,回顾了波兰跌宕起伏的历史,并以此出发分析了波兰的政治抱负及外交政策。在全面介绍了波兰的国家情况后,赵刚老师进一步从俄、德、美等双边及多边关系层面上分析中波在“16+1”合作框架与“一带一路”倡议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中波能长久维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的基础。赵刚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为师生们展示了针对对象国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了启发。

赵刚老师讲座

第五期: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道路

(主讲人:高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

高歌老师分别从中东欧国家的概念、发展道路的四次选择、发展的相似特征等方面对从一战结束至今中东欧的局势变化进行了分析。高歌老师首先介绍了中东欧国家的组成及该地区自一战以来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然后详细地讲解了中东欧在发展道路上的四个关键时间节点:一战结束后、二战结束后、冷战爆发、东欧剧变,并对中东欧国家在这四个关键时刻所做的选择及其背后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

随后,高歌老师总结了中东欧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相似特征,就中东欧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提出了三个问题,并就这三个问题与在场师生听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讲座上,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此次讲座加深了师生对中东欧的认识,促进了师生们中东欧局势的思考,有助于帮助师生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高歌老师讲座

第六期:翻译人才培养与语文学教育

(主讲人:张建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长青学者、原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俄语组组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讲座伊始,张教授以俄语自我介绍开场。他提出在当今“一带一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院校开始培养各种综合性人才,出现了“外语+”的学习热潮。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问题,语言学习者越来越趋向于迎合市场,却忽视了对语文学本身的教育。他提出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能的教授方面,而应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修养。他说当今机器翻译在化学化工、商贸、金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始翻译必然会被淘汰,但蕴含高度人文素养的作品,机器翻译是永远不可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自身语文学、文学、人文修养。他现场以俄汉互译为例,告诉我们作为俄语学习者不仅仅要知道俄语,还要知道俄罗斯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尤其文学作为俄罗斯人文的中心,我们应该多多阅读积累。讲座最后,张教授给学院和同学们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高年级的同学应减少技能性课程,增加文化性课程,并进行不同体裁的笔译习作。笔译是口译的基础。要提高自身汉语文化修养。第二要有译匠精神和人文追求,将“语文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归宿。

在讲座最后,张建华教授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问并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建华老师讲座

第七期:中国的非通用语教育

(主讲人:姜景奎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讲座中,姜景奎老师首先向学生们解释了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的定义,随后介绍了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的教育历程和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姜老师向师生们介绍了张骞、郑和等历史上著名的外国非通用语使用者的例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精彩独到的分析了非通用语专业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新时期对外语非通用语人的新要求,表达了对同学们成为具有世界格局、把握国家需要、理解历史共时和中国文化、定位自身使命学养的新人才的期盼。

姜景奎老师还向向师生听众们展示了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的光明前景,指出它必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互联互通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外语的支柱的未来。姜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全面发展、充实自身能力。

姜老师的讲座让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外语非通用语种,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激励同学们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新外语非通用语人。

姜景奎老师讲座

第八期:一流学科的标志与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

(主讲人:钟智翔 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讲座中,钟智翔老师从教师队伍的角度介出发,为广外师生系统地讲述了“一流学科的标志与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五个方面: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内涵,一流学科的标志,一流学科建设中亟待处理的问题,非通用语教师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自我定位及构建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学科的方法。钟教授风趣幽默又一针见血,时旁征博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师生们毫无困难地理解了抽象复杂的概念。

钟智翔老师的讲座让在场师生更深刻地了解了建设一流学科的意义,为我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创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思路。钟智翔老师对我校的外语教学实力给予了肯定,对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寄予厚望。

钟智翔老师讲座

第九期:外语教师的科研学术要回归语文学的本位

(主讲人:张建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长青学者、原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俄语组组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首先,张建华教授阐述了他对于“外语教师要不要做学者”这一问题的理解。他指出,一名外语教师要实现向学者的转变,首先要有学者化的意识,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不断有新的提升、新的突破,这也需要外语教师对其学术研究进行整理并加以概念化。

张建华教授强调,外语语文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而这门学科是基础的基础。他指出,目前师生们对于外语语文学作为基础的基础的认识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一一给出了解决办法。

最后,张建华教授回答了他在“如何做好语文学研究”这一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好语文学研究要求外语教师摒除功利性,而是需要有自觉的学术意识,不因跟风而时常变换自己的学术方向,应该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体现自身的专一性和个性化。

张建华老师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