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著名教授论坛第680讲在广外大学城校区B座教学楼409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陈少明教授主讲,广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国民院长主持,讲座题目为“道器结构的转变--从古典看现代”。
讲座伊始,陈少明教授明确了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基于中国哲学探索现代化路径这一基点,借《易经》中的“道”与“器”范畴,重点阐述了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的新视角,并强调需要正确理解“物”与“象”之别,不断探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陈少明教授现场主讲
陈少明教授通过分析鼎的功能变迁,深刻揭示了道从显至隐的结构变化,即从直观可见、可感知的形态,逐渐转变为深层次的、可理解的概念。他以“鼎”为例,起初作为日常炊具的实用之器,后转变为敬神的祭器,最终升华为王权的象征性重器。陈教授还引用了《左传》宣公三年中“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来阐释鼎与王权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盛衰变化。
陈少明教授现场主讲
陈少明教授强调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审视“器”的漫长发展历程,而应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道”。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是否拥有未来?当“象”存在而“物”缺席时,它是否仍能被定义为“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机器的角色与影响?随着“器”的本质发生变化,这是否会引发人性(或“道”)的深刻变革?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安置身心,寻求和谐共生之道?这是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与会老师们积极提问
互动环节,现场的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李云飞、申波、高海青、梁玲华等老师还提出多个专业领域学术问题。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变革,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妥善调适身心,以寻求与科技进步的和谐共生之道;还围绕“道器分离”的现象,对如何在当代正确理解和赋予“道”与“器”新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2024级学科思政专业的吕敏玲同学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在器物的世界,如何科学的对待VR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陈少明教授也一一给出了回应,回答了大家的疑问,在场各位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
讲座最后,毛国民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表达了自己通过此次讲座所深刻体验到的“三重跨越”:首先,是陈少明教授引领大家从上古时代穿越至春秋战国,再跃至当下,并展望至AI引领的未来;其次,是从“器”的具体层面跨越至“道”的抽象话语体系;最后,是他个人身份的转变,从昔日陈少明教授的学生,至今日再次坐在讲台下聆听其教诲,心中满是感慨。毛国民还诚挚地呼吁大家,希望在场的研究者能够从陈少明教授关于科技引发的“器物之变”的深刻见解中汲取灵感,创新话语体系,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语。
毛国民院长进行总结
本次讲座,陈少明教授带领着我们观“器”探“道,揭示了不同器类在塑造生活秩序中的不同意义,还从同一器类的功能变化透视意义的历史变迁。从有形的器感知、掌握无形的道,带领我们在历史的原野上寻找文明的路径,这正是道器形上学的使命。
师生合影留念
初稿:黄绮琳、廖菲
初审:王玥馨
复审:毛国民
终审:麦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