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Carl Botan主讲“战略传播新模式”
本网讯11月3日下午,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联合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广外建校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第一届卓越国际新闻传播精英工作坊暨新闻传播教师发展论坛第一讲在南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正式开讲。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Carl Botan以 《Old Assumptions and NewModelsi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为题,围绕“战略传播新模式”的主题开坛讲学,与在场师生展开热烈交流。
Carl Botan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处长焦方太、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孙远雷、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魁、党委书记黄秀娟、副院长侯迎忠、卓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主任唐佳梅和新闻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参与了本次讲座。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邓理峰教授、羊城晚报社记者王倩女士以及来自广州大学城各兄弟院校的师生代表等应邀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喜迎建校50周年学术活动,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发展道路
讲座开始之前,举行了第一届卓越国际新闻传播精英工作坊暨新闻传播教师发展论坛启动仪式。仪式由侯迎忠主持,焦方太、孙远雷和杨魁分别致辞。焦方太首先提到广外的人才培养,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部分就是国际化。他认为,成立工作坊和举办论坛不仅响应了建校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而且是富有创意的做法;系列讲座,无论是对同学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是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孙远雷则引用了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本次系列论坛邀请大师的做法表示赞许。同时,他表示教师发展中心会一直资助各个学院来举办论坛,激励工作坊越办越好。
教务处处长焦方太指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孙远雷致辞
杨魁提出新闻学院的奋斗目标是以全媒体与国际传播为重要支撑,打造广外国际化、高水平、独具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他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新组建了六大教学科研平台,今天的活动就是由六大平台之一,也就是卓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策划和组织的品牌项目之一,也是我们坚持走国际化新闻传播发展之路的实践尝试。”他还阐述了新闻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路:“第一,坚定走国际化特色发展之路;第二,不仅要国际化,还要追求卓越;第三,在艰苦努力的基础上,打造广外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化品牌。”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魁致辞
剖析战略传播新模式,阐述“共建模式”新概念
在接下来Carl Botan教授的讲座中,“战略传播新模式”成为核心主题。通过世界观和相关范式(Worldviewsand Paradigms)、阐释组织传播的定义(What areorganizations)、剖析战略传播(What is strategic communication)、解释并比较宏观战略、战略和战术的定义(Concepts and Terms: Grand strategy\Strategy\Tactics)四个部分,Carl Botan教授辅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例子,向师生们深入剖析战略传播新模式,并提出共建模式(Co-creational Model)的新概念,与现场师生共同探讨。
Carl Botan教授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21世纪战略传播的新范式。他指出,应用于19、20世纪战略传播中的范式已经过时。在过去的战略传播中,受众处在一个消极的地位,被动地接受传播者传递的信息。作为战略传播新模式的奠基人,在新范式中,他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共建模式(Co-creational Model)。在这种模式下,战略传播更加强调受众中心地位,亦即受众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他认为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加关注受众在战略传播中如何积极地把自身的价值观与传播者有意或无意想要传达的信息整合,从而产生一种超越传播者自身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效果。战略传播作为传播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已经在市场营销、军事、公共关系、政治、管理、公共外交、广告、社会营销、健康运动、运动、国土安全、反恐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此外,他解释并比较了宏观战略、战略和战术三者的定义。Carl教授最后补充道,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建设性的渠道;传播组织是传播过程的产物,它与传播是共生的。
传道解惑,精彩互动
答疑环节中,师生们围绕讲座的主题踊跃提问。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大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一些组织可以通过媒介操控大众之间是否有矛盾”、“宏观战略、战略和战术是否有层次体系”、“能否举例说明战略传播如何推动国家发展”、“如何从战略传播中公共外交的角度看待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等一系列问题,Carl Botan教授都耐心地一一做出解答。
互动环节学生向Carl Botan教授提问
据悉,首届卓越国际新闻传播精英工作坊暨新闻传播教师发展论坛将从11月初持续至12月初,分别邀请9—10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资深媒体人来广外举行10多场学术讲座,为广外师生带来全媒体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的新态势与新动态。
附:第一讲主讲人介绍:
Carl Botan教授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2005~2012年担任该系博士点的负责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与国际传播,是公共关系科学研究与理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其撰写的《公共关系理论》在美国公关教材中排名第二。教授也是最早提出战略传播方向的学者之一,目前正在撰写第一部战略传播理论著作。教授曾在美国普渡大学传播系,天普大学组织传播系任教,并为其博士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讲:著名媒介伦理学者Clifford G.Christians教授分享“跨文化媒介伦理与人类尊严”问题
本网讯16日下午,美国伊利偌伊大学教授Clifford G. Christians(克利福德·克利斯琴斯)来我院讲座,就“跨文化媒介伦理与人类尊严”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分享。
(Clifford G. Christians教授与在坐师生分享“跨文化媒介伦理与人类尊严”问题。)
Clifford G. Christians教授是世界媒介伦理学界著名学者,被誉为“媒介伦理之父”,他的专著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edia Ethics Case and Moral Reasoning)、《媒体的良心》等。
(Clifford G. Christians教授为研究生们开展专题学术讲座。)
17日下午,在院系办公楼与研究生们进行了一场学术专题报告,他结合波特图式具体阐释了伦理推断的五个步骤,为新闻报道中价值标准的选择提供了伦理示范,Clifford G. Christians教授还结合国际案例为在座师生深入剖析备受全球争议的伦理问题。他认为新闻伦理的中心价值是“真相”(Truth)、“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和“非暴力”(Non-Violence)。
(Clifford G. Christians教授为研究生同学答疑解惑。)
讲座互动中,Clifford G.Christians教授就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举例分析,为大家今后可能面临的媒介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建议。
第三讲:Harvey Dzodin探讨中美节目主持人及节目制作差异
本网讯 11月18日,HarveyDzodin先生到我院开展了主题为“中美节目主持人及节目制作比较研究”的讲座。他别出心裁地将中美节目主持人及节目制作的差异概括为“一种职业,两种体系(one profession/two systems)”,并与我院师生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探讨了两性间的差异,用它来形容中美两国主持人之间的差异也同样适用。”讲座伊始,Harvey Dzodin先生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两国主持人的教育、职业路径、主持形象差异等话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
Harvey Dzodin先生首先用八个字概括了中美两国主持人之间的基本差异,即“一种职业,两种体系”。他认为,我国媒体通常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而美国媒体所追求的则是由收视率带来的广告收入。同时他也强调,虽然美国媒体更注重经济效益,但依然践行着实现“教育、娱乐与信息告知”的职业目标。
(Harvey Dzodin先生为我院师生讲授中美节目主持人及节目制作的差异。)
Harvey Dzodin先生指出,在主持人的教育和培训问题上,中美两国存在本质区别。在中国,不少大学已经为本科生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而美国学生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能学习到同类课程。他还告诉同学们,要想在美国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应广泛涉猎如政治学、艺术史等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此来提升自我,开拓眼界。
当回忆起1988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节目主持人时的感受,Harvey Dzodin先生说:“虽然他们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主持风格生硬、缺乏个性与情感流露、对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低等问题。”相较之下,美国三大广播电视公司的节目主持人对于是否播报某条新闻具有最终决定权。
“老兵不死,他们只是逐渐淡出你我的视野。”HarveyDzodin先生用麦克阿瑟将军这句经典名言道出了中国主持人职业生涯的短暂宿命。他指出,由于美国媒体追求广告效益,因此决定主持人去留的往往是节目试听率的高低而非主持人的年龄。
(在座同学向Harvey Dzodin先生提问。)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地向HarveyDzodin先生提问。不论是“对全民记者的看法”、“中国软实力塑造”等专业领域的问题,还是同学们所关心的“如何迅速成长为专业主持人”、“就业第一步选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等职业选择与发展的问题,Harvey Dzodin先生都一一予以解答。
(我院师生与Harvey Dzodin先生合影留念。)
主讲人介绍:HarveyDzodin,曾担任美国广播公司副总裁,此前曾任联合国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顾问及美国前总统卡特法律顾问。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目前担任CINERGY国际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日报专栏作者,清华大学高级顾问以及CCTV-News频道《Dialogue》栏目特约评论员。
第四讲:85岁高龄外教Arnold Zeitlin畅谈新闻报道事业
本网讯11月19日下午4点10分,新闻学院迎来了第一届卓越国际新闻传播精英工作坊暨新闻传播教师发展论坛第四讲。Arnold Zeitlin(颜仕凌)教授在教学楼F215为学院本科生带来了演讲《驻外记者与国际新闻报道及中国报道》。演讲中,Arnold Zeitlin教授指出了四个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发表了对中国新闻行业现状的看法,随后还幽默地为学生答疑。
年过八旬的Arnold Zeitlin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在一位老师的陪同下,他缓缓走上讲台,样子看上去不像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反倒像是一位中年人。这位曾在美联社工作过32年的老记者有着纯正流畅的美式口音,富有磁性的嗓音,最简单朴素的词语表达,很容易吸引听者的注意,同时又引人深思。
虽然从2002年开始就担任我校新闻系的客座教授,但是他不会写中文。演讲开始前他邀请台下一位学生上台帮忙在黑板上写下他的中文名字。只见该学生慌张摆手拒绝,Arnold Zeitlin教授随后打趣道:“What? You don’t write Chinese?”语气十分夸张搞笑,引得台下一片笑声,现场气氛立刻轻松活跃起来。
Arnold Zeitlin演讲
倾囊相授点明四个记者必备品质
讲座伊始,Arnold Zeitlin教授便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总结的四个记者必备品质,分别是保有好奇心(Be curious)、拥有质疑精神(Be skeptical)、做好准备(Be prepared)、独立思考,事必躬亲(Be independent)。
谈起好奇心,Arnold Zeitlin教授坦言:一个新闻记者需要有灵敏的嗅觉,善于发现事物,敢于探讨事物,所以保有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保有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行动起来,那么你就会更接近事实。此外,他还指出新闻记者还应该拥有质疑精神,因为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这些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去判断孰是孰非,而是去质疑,在质疑中慢慢接近事实。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Arnold Zeitlin教授点明了在新闻报道中准备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准备是日积月累的,“A good doctor never stop studying”,他还特别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Never stop studying,never stop reading,pick up your books,books are extremelyuseful”。第一部分的最后,Arnold Zeitlin教授指出了第四个同时也是最难的品质——独立思考,事必躬亲。他认为记者要做到不受外界干扰,独立地进行报道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中国。但是坚定自己立场对于记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他说,“My readers are the people I must serve,not even my boss,not even myeditor,and not even the advertisers.”接着,Arnold Zeitlin教授还讲述了自己早年的一段经历——在负责报道一些电影的时候,因为如实直白地评价电影的好坏并拒绝更改自己的评价以迎合电影制作方,他丢掉了工作,幽默风趣的讲话引得观众发笑。同时,他宁愿丢掉工作也要忠于自己想法的行为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位新闻学子。
讲座现场
风趣答疑分享人生经历给予建议
进入问答环节,现场观众把自己想问的问题写在纸上,并交到讲台上,Arnold Zeitlin教授挑选其中部分问题现场作答。他就同学提问的“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持什么心态”给予了建议: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应该在报道采访时怀有同情心(sympathy)、理解他人(understanding),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重视自己的工作,还应该掌握其他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当同学问道:“如果在新闻报道中遇到危险的事,你会怎么做”时,教授风趣地回答,我不想为新闻事业献身,引得同学们一阵笑声。
现场学生积极提交问题
此外,他在答疑过程中坦言,希望同学们可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发出自己的声音。期间,在被问到看到那么多灰暗的事情后,如何去面对时,他说:“Tell as much as you can,explain the darkside to your readers,as well as the light side.”
当谈到纸质媒体与多媒体的冲突问题时,Arnold Zeitlin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好好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之处,但是报纸等纸质媒体还有存在价值。
教授说过:“我赚的钱都与新闻有关”,在讲座最后,教授幽默地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通过新闻这一门事业赚钱!”
Arnold Zeitlin回答学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