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3年12月29日下午,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人文前沿跨学科研究团队承办教学发展论坛第十六讲在广外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607室顺利举行。本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凤娟教授主讲,广外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李日容副教授主持,讲座主题为“近现代德国哲学中的历史性思维与人文学研究方法——以康德和海德格尔为例”。中山大学哲学系周小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云翼特聘研究员作为评议人参加了此次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刘作副教授以文字稿的形式参与了此次讲座的评议,此外还有来自研究院和校内外的十余名师生参与交流。
讲座现场
在本次讲座中,刘凤娟教授清晰地勾勒了康德与海德格尔的两种不同的历史性思维及其对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对何谓历史性思维,康德哲学中究竟有没有历史性思维,历史性思维在康德哲学中是不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以及历史性思维与其先验逻辑是何种关系等问题做出阐述。刘教授认为历史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对象,这对象或者是主体自身,或者是世界及其中的事物。而康德哲学中最能体现历史性思维基本特征的是其历史哲学,但历史性思维在其中最多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思维方法,用以表现先验原则之下具有历史性维度的对象的发展变化。刘教授由此提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即普遍的先验逻辑思维与作为辅助的历史性思维构成了康德历史哲学的复合型方法论。
刘凤娟教授现场主讲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教授阐述了海德格尔对康德历史性思维的推进,强调海德格尔历史性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以此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性为基础。同时,海德格尔不是以某种先验预设来解释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此在的存在中阐发历史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维不只是看待事情的主体视角,更是关于此在的历史性研究,从而实现了历史性思维和先验思维的地位倒转。刘教授最后指出两种历史性思维给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是:一方面尽可能保真人的精神现象;另一方面在对人的历史性研究基础上打破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之间的壁垒,甚至打通人的生命的内外现象,真正做到跨学科研究。
周小龙助理研究员现场评议
在评议环节,周小龙助理研究员指出所谓的历史性思维应该是基本原则要在历史中生成,而非像康德那样从预定的框架出发来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否可以说康德哲学中具有历史性思维?因为它只是先验逻辑的经验领域的演化,或者是否需要区分这两者?张云翼特聘研究员指出历史性概念在海德格尔那里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它是能使某个事物一直维持其自身的存在的东西,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性可以是指作为此在之人的活动,也可以指系统整体本身的有机统一,因而与康德在辅助性方法的意义上来理解历史性思维也是可以相通的。
张云翼特聘研究员现场评议
刘作副教授指出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思路,先验哲学的原理应该在人类世界和人自身中存在和实现出来,意味着人类世界和人自身具有存在和实现它们的条件。虽然这些条件可能现在不具备,但是将来一定会具备,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康德的历史观。但刘作副教授认为海德格尔从人的有限性出发,放弃了康德的先验预设,从人的存在自身来构建人的历史,这里便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没有理性的原则,如果没有目的的概念,历史还有哲学的理解吗?
现场讨论
紧接着刘凤娟教授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一回应。讲座最后阶段是开放讨论,讲座参加人员就讲座的相关问题如康德哲学中的先验范畴、历史与历史性的区别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气氛热烈,讨论充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
初审:李日容
编辑:姜黎
复审:彭 卉
终审:戎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