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王才勇
二、时间:2025年11月26日 10:00-12:00
三、地点: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407室
四、主办单位: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五、主讲人简介:
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兰克福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卡尔斯茹尔造型艺术学院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述评》《本雅明思想研究》《中西语境里的文化述微》《视觉现代性导引》《印象派与东亚美术》《西方现代画派与东亚美术》等7部专著,译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抽象与移情》《解释的有效性》等8部专著,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美术研究》《人民日报》以及德国《哲学通讯》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有关美学和艺术学论文百余篇,其中5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等转载。
六、讲座内容简介:
17世纪以降,中华传统艺术持续受到西方文艺界关注和接受。其中隐藏的一个事实鲜为人知:中华艺术对西方现代性的参与和塑造。17-18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中国风”令希腊-文艺复兴传统受到了首次冲击,作为西方艺术传统硬核的感性形象理智化建构虽没有被冲垮,但出现松动,进而为现代性登场造了势,进行了孵化。19世纪中下叶以降,中华艺术受到了先锋艺术家们广泛关注,从绘画,文学,戏剧,音乐到美术设计近乎所有艺术领域,中华艺术成了颠覆传统走向现代的灵感和语汇之源。中华艺术中与欧洲传统对冲的物象之即时生成或曰意义的感性发生直接参与到西方现代性中,令中华艺术成为了西方现代性的重要塑造者。这段史实表明了西方现代性自发生成之单一阐释的谬误,同时也昭示出中华传统艺术的现代性潜能。但是,物象之即时生成或曰意义之感性发生在中华与现代性之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内蕴:一者是自然生成,一者是人为介入促成。所以,中华传统的现代性潜能不在直接接入西方,而在感受性的提升上。这是一种没有主体性的感受性,可以通过结构性重组实现,而非解构。
七、报名方式:
请有兴趣参与本次讲座的老师于11月25日前登录智慧广外,在可用应用中搜索“继续教育管理”,在个人主页中点击“著名教授论坛第723讲:中华艺术如何滋养了西方现代性”讲座名称进行网上报名。
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