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高校外语示范中心 > 正文
高校外语示范中心

首届“云山艺术论坛”探讨中国歌剧

发布时间 : 2019-12-02 点击量:

本网讯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扎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我校艺术学院立足品牌建设的理念,于118日至10日,在北校区举办首届“云山艺术论坛”暨中国歌剧研讨会。

“云山艺术论坛”以“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为论坛的理念,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和广东省本科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为指导单位,广州大剧院、湖南省歌剧学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粤古驿道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为协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支持单位。

论坛现场

论坛邀请了全国各大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综合大学音乐院系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回顾总结中国歌剧发展现状、研究讨论中国歌剧国际化发展路径和模式等相关课题。为新时代中国歌剧与国际歌剧在创作、制演等环节接轨等系列问题出谋划策,为高校从事歌剧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我校副校长刘海春介绍了学校和艺术学院的发展情况,并期待以“首届云山艺术论坛”的开创为契机,在全国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为推动中国歌剧发展做出我校的力量,发出我校的声音。

刘海春致辞

广东省音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金旭庚期待这次研讨会能够为广东以后的歌剧创作、制演起到积极作用,创作、呈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歌剧精品。

论坛首先为参会的专家颁发了“特聘教授”的聘书,教授居其宏、吴粤北、乔然,副教授王燕等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先后带来精彩的发言。

专家学者现场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研究》首席专家居其宏指出,对于改革开放深化,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歌剧依然缺好作品。居其宏解析了歌剧评论的核心标准、批评家的心理,对当代中国歌剧乐评常见问题进行了犀利点评,提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补足精神之钙”才能根治音乐评论之种种问题,营造真实、客观的歌剧评论氛围。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导师、著名作曲家吴粤北,结合《楚庄王》、《田汉》的创作,反思了民族歌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指出“民族性”在中国歌剧创作中的不可或缺,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中处理好宣叙调,如何创作出具有品格和大格局高度的歌剧作品。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丝绸之路旅游总规常务副组长、前国家对外文化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乔然结合自身30多年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指出,只有把握住中西共同认知的“接口”,运用中国音乐语言,才能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而文化的多样性,艺术体现上的独特性,才是达成有一交流的重要内涵。中国歌剧创作不宜照搬西方传统,只有结合不同艺术特征的作品进行“差异性”交流,才更具意义和价值。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硕士生导师,指挥家与钢琴家王燕从歌剧创作、制作、排演环节出发,指出了当前中国歌剧的现实困境、专门人才的匮乏,舞美等方面形式大于内容的投入对其他核心创作费用的压缩,歌剧制作过程、评价过程被过多“非专业”势力干预等现状。


讲座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副系主任、著名旅意男高音歌唱家谢天副教授指出,歌剧人才培养除了“声音的表达”,还应关注“视唱练耳”、“重唱与合唱”、“表演”、“语言台词训练”的重要性。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梁丽珍从广州大剧院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出发,对中国原创歌剧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制作进行探讨。

赵振岭、毕宝仪、李雷、石垒、张永凯,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谌蕾、王艺播、丛密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李查宁、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王梓等歌剧评论、创作、人才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分享了精彩的演讲。

论坛嘉宾合影

1110日上午论坛继续在我校举行圆桌会议和闭幕式,圆桌会议上专家学者对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等问题进行更深入探讨,同时针对我校艺术学院的专业建设以及科研特色凝练等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云山艺术论坛受到了多方关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了此次活动。到场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论坛的规格与影响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相关主题能够持续展开,以“云山艺术论坛”的形式,服务于广东甚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