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其夫人到访我校,并于12月3日下午作客中文学院创意写作工作坊举办的圆桌会议。我校校长仲伟合,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许均,茅盾文学获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作为嘉宾参加了论坛,共论全球化与大学生的人文情怀。论坛由我校中文学院院长陈彦辉主持。
圆桌论坛座无虚席
本次论坛主题囊括了“全球化”及“人文情怀”两个关键词。陈彦辉介绍,“全球化是当今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情怀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广外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就此主题,论坛嘉宾各抒己见,开展思想的交流。
勒·克莱齐奥:“文学是促进全球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勒·克莱齐奥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阐述了人文情怀。勒·克莱齐奥以毕飞宇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为例,提到其中的主人公在毛里求斯读到来自遥远的欧洲中的西班牙作品,而主人公读到的实际上不是西班牙,而是一个人在世界各地的经历。西班牙文化可以为世界其它国家人们所喜爱,同样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并非仅供英国人阅读。借此他认为,某个国家或民族的作品的受众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们,文学展现人在世界各地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可以流通的东西,是写给全世界的人们的。
勒·克莱齐奥:被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值得思考
他还提到中国的著作《水浒传》、《西游记》都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所以实际上文学是促进全球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这种文学、艺术、科学、医药等正面积极的全球化,勒·克莱齐表示非常推崇,但现今的实际上已被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却值得人们思考探讨。
仲伟合:“没有文学,我们活着也没啥意思”
仲伟合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仲伟合则站在学校的角度解析了自己所理解的全球化及人文情怀,探讨了科学与文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他看来,经济全球化必定带来文化、政治的全球化,大学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大学教育不能丢掉人文教育。仲伟合以我校一学生因2个人文通识学分而不能毕业为例,强调了人文情怀培养的必要性。紧接着,他深入分析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并认为大学人文教育是能够完善人的道德情操的。“这个世界没有科学活不了,但是没文学活着也没啥意思”,仲伟合精彩的结束语再次强调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使得全场掌声雷动。
毕飞宇:“文学是一条最美的蛇,哪儿都能去”
毕飞宇:文学是一条最美的蛇
“文学是一条最美的蛇,它没有脚,所以哪儿都能去。”毕飞宇也就论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作为作家的毕飞宇对全球化持欢迎态度,他提到,全球化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当时的言论明显地分为支持与反对两派。“在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我经历的中国完全是一个黑箱般的国家,所谓的黑箱子般的国家就是四面没有墙,也没有窗户。” 这样封闭的情况会给里面的人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因而毕飞宇认为全球化是可取的,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成功地打开了窗户,让中国与世界相接。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向于美国化的威胁,毕宇飞希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一个发达的美国、一个发达的欧洲、一个发达的非洲、一个发达的亚洲。
全球化既是一种目光与态度,也是实在的行动
许钧提到人文情怀是不能够被忘记的,正如勒·克莱齐奥在讲座上说的话“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轻易地被一种语言统治,那无异于拒绝交流,那我们在道德上就没有氧气”。他认为全球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一种目光,看到自己,也看到其他人。而在校园中的人文情怀便是一种全面认识全球化的态度,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在任何时代都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全球化的人文情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的,这种行动就是对于他人的尊重,以及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丰富。
许钧: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
他总结到,货币可以一体化,经济可以全球化,但人类的语言一定要保持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世界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正如五四时期有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学运动。
论坛结束后,勒·克莱齐奥与来自中文学院创意写作班级、西语学院的同学进行有关文学方面的互动答疑并接受媒体采访。最后,我校聘请毕飞宇教授为我校云山学者讲座教授,仲伟合为其颁发聘书。
仲伟合向毕飞宇颁云山讲座教授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