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正文
通用培训

傅敬民教授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 : 2025-11-11 点击量:

本网讯 2025年11月4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主编面对面(第8讲)在白云山校区第四教学楼412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大学荣休教授、广外云山资深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做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研究范式重构”的学术讲座,高翻学院赵军峰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傅敬民教授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切入,指出机器翻译的进步引发了社会上关于“翻译将被取代”的讨论。对此,傅教授表示不认同。傅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为翻译行业带来的并非简单“替代”,而是深层次的“重构”。译者不会因技术发展而消失,相反,人类在智慧、文化情感与语境判断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的观念、目标及研究范式均需适时更新。

围绕“范式重构”这一核心议题,傅教授指出,传统翻译研究多强调人类译者的主体性与语言转换能力。然而,随着机器翻译与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翻译已逐渐从“由人独立完成”转变为“人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他提出,学界有必要跳出“人工翻译本体论”的传统思维,将研究视角拓展至人、机器与语境信息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

随后,傅教授重点探讨了“人机协同翻译中的无意识问题”。他强调,误译并非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现象,而是贯穿翻译史的长期议题。当前研究正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一是英汉/汉英互译中无意识偏差的表现与机制;二是口笔译中无意识现象的差异及其研究价值;三是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在无意识生成方式上的异同。他建议未来研究可引入认知科学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推动翻译学理论从经验描述迈向科学阐释。

在谈到翻译研究的关联意识时,傅教授特别强调了学科意识的重要性。他指出,跨学科研究虽是翻译学新的增长点,但跨学科不等于泛学科。研究者应立足翻译学本体,深入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融合。傅教授认为,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堆砌概念,而在于能够解释翻译现象、指导实践并回应现实需求。

论及人工智能对翻译职业的影响,傅教授进一步指出,未来翻译人才将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即能够驾驭技术工具、理解深层语境并承担文化传播责任。因此,高校翻译教育也应从注重“语言能力训练”转向加强“AI素养”“文化判断力”与“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AI翻译教学模式”“术语体系构建”及“翻译研究方法转向”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气氛热烈,见解交锋频现。本次讲座有助于学院师生进一步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也为反思翻译学学科未来方向提供了启发。

初稿:吴学怡

复审:魏晋

终审:王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