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3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云山教师沙龙第128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王祥兵应邀进行了主题为《抗战时期红区报道翻译对红色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方法与路径》的学术演讲。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背景,以抗战时期(1937-1945)红区报道翻译作品及其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梳理期间重要的红区报道翻译作品。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即《中国红区印象记》(现译为《前西行漫记》)、《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也译作《红星照耀中国》)、《续西行漫记》( Inside Red China,也译作《红色中国内幕》)和《北行漫记》( Report from Red China,也译作《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为代表性案例文本,并选取了《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等红区报道的内容来探究红色中国形象建构及其机制探索。
他指出这些作品及其翻译从多个方面构建了红色中国的正面形象:1.构建了红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正面形象和人格魅力;2.传播红色中国政府的执政方针、革命理念和外交思想;3.发现和传播体现红色中国人民品质的延安精神;4.促进反法西斯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提升了红色中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形象和地位。红区报道作品及其翻译形成了一套崭新的、融通中外的正面“红色中国”话语体系。
接下来王教授选取《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这三个代表性案例文本,对案例文本及其副文本进行分析,探究译文本如何构建红色中国话语体系,以及这套话语体系产生的影响。他运用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理论框架,建立英汉翻译平行语料库,以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观照,从文本的物系统、名物化、情态系统、分类系统、转换系统、关键词、敏感词、高频词、典型词汇和句式及译者风格等视角切入,分析红区报道作品翻译与红色中国意识形态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红区报道翻译如何构建红色中国话语体系和红色中国社会认知,以及这套话语体系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后王教授进行了答疑,就译者如何对作者书中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误差情况考察和处理,以及其对国家翻译传播的启发,语料库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