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著名教授论坛 > 正文
著名教授论坛

程国赋:“明代小说几乎无书不图”

发布时间 : 2013-12-02 点击量:

  本网讯“明代是小说非常发达的发展时期,而明代小说几乎到了‘无书不图’的地步。”11月28日下午,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副院长程国赋受邀出席著名教授论坛第218讲,在北校七教水上报告厅他结合多年来的研究,解读明代小说中插图的重要作用。

小说插画渊源长 深受唐元文本影响

  “古人相当重视图的作用,注重图文结合。”程国赋谈到,“图”与“书”二字并用最早可见于司马迁《史记》中《秦始皇本纪》,而古人所著的经书、史书、诗文集等都曾尝试将图文结合。“明代小说插画出现可追溯到唐代。”他举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说法图”以及唐末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画卷开时塞外云”中图画与说唱艺术的结合来说明唐代变文和变相对明插画的影响。程国赋向现场观众展示了《武王讨纣书》中一页的图文,提出“元刊平话每页上方则有一幅占画画三分之一的图,简单且数量多,这样的图文配合直接影响了明代小说插图。”

从建阳“全像”到吴越风刊刻形态多样化

  “传统的刊刻形态最早是全相,而后有偏相,出相和秀相。”对于这几个形态,程国赋谈道建阳的刊刻技术起步早,逐渐成为刊刻中心之首,而后全相向绣像的转变体现出了小说插图功能的变化。他指出明代中前期小说的插图的功能逐渐由配合文字增强理解的发展到了注重塑造人物及描绘情节意境。此时,徽州刻工多赴吴越地区雕刻小说插画,他们刻功精湛,技法高超,把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插画很快便深受大众的喜爱,赢得了市场。

  “明代万历后,金陵,苏州,杭州等地的不少书商对插图形态进行改革,出现了单面整幅插图,月光式小说插图等形态。”他又谈到插画的后发展历程并展示了《云合奇踪》,《石点头》等刊本的插图。接着,他对建阳地区和苏杭地区的小说插图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当时苏杭地区插图更具创新精神且且小说的刊刻中心已由建阳转移到了吴越地区。

程国赋:小说插画源远流长

“辞所不到,图绘之”详述插画的作用与价值

  “插画直观、实用,不仅能加深读者的理解,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感,而且还能弥补文字的不足,使读者更容易产生艺术共鸣。”程国赋向我们谈及插画的功用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小说插画非常能表现小说人物言行、性格”他用图片举例说。就如无论是李逵斧辟罗真人的凶神恶煞,坐衙的风趣幽默,还是黑旋风扯诏谤徽宗的大无畏,在插画中通过对人物表情描摹及及周围人物刻画衬托都是可以一一体现的。他又展示了《金瓶梅词话》中的一幅有关民俗的插画,他认为插画对于展现民间风俗,家庭生活,社会现实的直接性和直观性更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另外,由于加上插画,文字作品被赋予了诗情画意和审美意义,不少书商为了使小说畅销,邀请名家妙手绘制插图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后,他还介绍到插图的另一个功用在于插图的标题对小说的回目发展有启迪意义,因为甚至到了明后期,有的小说直接以回目作为插图的标题。

程国赋讲述插画的作用和价值

不同地域,风格迥异

  “不同地域的小说插画形态之间的差别、特色以及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的相互融合与交叉演进”程国赋说。他谈到,其中以建阳和吴越地区的小说插画之间的对比最为显著。建阳版画质朴简单,占及书页的三分之一,篇幅不大,而吴越地区的则以大图为主,常采用单面整幅、双面相连式的形态,人物众多,景物丰富。“明末时期,吴越地区成为刊刻中心,插画以其创新的风格成为民众欢迎的对象,于是翻刻成风得建阳书坊开始效仿吴越风格的插画。由此,原本风格各异的小说插画有了交叉、交融的机会。”对于插画的地域交流,他如是说。

  讲座最后,程国赋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他表示在现代,插画更多只是拥有美化图书、消除疲劳的功能,由于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和普及,小说插画的功能正在走向衰落。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中文学院承办。我校副校长刘建达和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出席本次会议。中文学院副院长刘小平主持讲座。正式开讲前,副校长刘建达向程国赋赠送了纪念品。


                        刘建达代表学校赠送纪念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