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实践探索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介绍

发布时间 : 2013-07-11 点击量: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介绍

    复旦大学历来重视教学文化的培育和传承。2000年,学校在教务处设立了教学研究办公室,通过教学研究和服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致力于构筑学校数字信息化教学体系,引导教师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为一体,以更丰富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2011年,以这两个具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机构为主体,学校正式成立复旦大学教学促进中心(2012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确立了其功能定位: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供培训服务、科学评估、资源共享为主要工作内容,促进研究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培育,促进大学教学研究的精细化,促进全校跨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以通识教育为载体,推进研讨性教学理念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同时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让不同专业大类的学生能够修读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课程;2006年起,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学校大力倡导研讨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激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兴趣,使之能够灵活运用从不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目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已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研讨性课程。如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浦兴祖教授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语言文学系陈思和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读”课程;物理系的“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和上海医学院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将科学探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尝试创新,并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自主学习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落实研讨性教学理念,中心致力于倡导和推广小班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2010年起,以教学岗位设置为契机,在资源配置上对小班化教学予以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教学单位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截至2011年,学校本科教学班级6人以下规模的课程达300门次;30人以下规模的课程达到课程总量的50%以上。

2.以国际化能力为目标,开展国际课程教学的探索

  在探索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复旦大学坚持将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与本地化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能立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国际课程建设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推动国际课程建设。自2008年起,学校全面鼓励教师根据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全外语课程。面向国际学生的全外语课程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主要着眼于中国历史、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内容,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今中国风貌,引导国外青年了解真实中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互相认同。面向本土学生的全外语课程则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潜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全外语课程资源均向全校学生开放,中外学生可同堂学习、讨论、合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在原有全外语课程基础上,学校形成了适合海外学生修读的全外语课程体系,包括四大课程模块,涉及近百种全外语课程。

  2011年,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组织开设165种全外语课程。在拉动全外语课程数量增长的同时,中心制定了全外语课程质量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并将全外语课程建设纳入到全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确保课程的内涵建设和梯队构筑。

  2012年,中心进一步推出暑期国际项目,来自剑桥、斯坦福、多伦多大学等60所世界名校的100多位国际学生参加了本次项目。该项目为期5周,所有13门课程均由复旦在职优秀教师开设。它向海外学生提供一次充分了解中国、体验上海、融入复旦校园生活的机会,获得了国际学生的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也证实了复旦长期致力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成效。

  基于复旦大学长期在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发展策略及实施情况,中心成员王颖研究员主持的“复旦本科课程国际化的双向性研究:路径与策略”获得了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改革项目的立项。

3.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评估和激励机制

  自1999年起,学校全面实施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制度,覆盖全部本科课程,评估指标涉及:教学实施、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位教师,并作为院系对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学生评教得分居前列的教师在院系获得表彰和奖励。而学生评教得分居末位的教师,由院系党政领导和督导进行听课跟踪,帮助查找原因,促进整改。为了把学生评教最大程度地与促进教师教学态度转化、提升教学专业能力结合起来,中心成员丁妍副研究员主持开展了复旦本科教改重点项目——“关于改良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评教指标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并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及11年的学生评教经验,完成具有复旦特色的学生评教指标设计。

  中心联手党委宣传部连续对多个学期评估优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进行约稿采访,宣传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方法以及本科教学理念。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教师在《复旦》校刊的“本科教学经验谈”专栏上发表系列文章:《只有喜欢教师身份,才能真正上心》、《思政课原来可以如此有趣》、《魅“丽”英语,“安”学乐业》、《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化枯燥为灵动的三十三年》、《将“真善美”镶进青春纪念册》、《无他,唯投入而已》。

  中心与人事处联合推出教师教学工作规定,在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受聘、晋升和转聘工作中,强化对其本科教学工作的要求,巩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使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必然追求。

  中心每年举办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为广大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搭建平台。通过对参赛教师的教案、教学录像、现场教学等多个环节的评审,最终文、理、医和公共教学四大门类优秀教师。教学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对自身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机会,在竞争性的比赛中,发掘自我潜力,反省缺陷问题。《复旦青年》、《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东方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对赛事进行了报道,有力地推动了以教学为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术文化的发展。

4.以教学研究为视角,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动力

  在教学研究方面,中心坚持教学学术理念,以扶持、孵化教学研究成果为己任,积极引领并支持教师立足学校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一批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有具体指导意义的行动研究。

  中心成员主持参与了“探索贯通本科教育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新模式”、“国家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优化与管理”、“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等40余项重大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独立完成了《名师、名课、名教材》、《课程教学评估有效性及其实现》、《大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FD)-日美两国透视》等多部著译作,调研报告和论文100余篇,起到了教学研究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心也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每年以滚动申报的形式,引导院系和教师开展教改研究项目,研究议题涉及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内容。近年来,前后共有231项获得了中心组织发布的复旦教学研究课题立项,42项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本科教学重点支持项目,在上海各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中心更是加大了对教师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从197项的教师申报项目中择优资助了86项教学研究课题。

  这些研究的有力展开,孵化出一批优秀成果,2005年、2009年分别获得10项和5项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如获得学校教改立项资助的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主持的“原典精读系列教材”项目囊获了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等奖项,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上海市2011年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又如,另一教改立项项目“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的设计和实施”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将大学英语教学从基础性定位转化为学术性定位,并调整大学英语师资的教学能力发展结构。这一改革立项成为整个上海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促进了区域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联动趋势:即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等改革,切实提高上海地区大学生有效使用英语开展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增强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中心倡导全校教师以教学研究为视角,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和学科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深入思考和完善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内涵,提升了教学效果。来自全校各学科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教改研究如百花齐放,为复旦大学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持续的活力,使学校教学学术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5.以区域发展为己任,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效应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带动区域内大学教与学的研究为使命,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积极开展研讨与培训,接受外校教师研修和培训人数共计8213人,其中包括了教育部青年骨干访问学者、人事部支援西部骨干特培、以及中组部西部之光研修教师等。

  2009年6月,中心协同复旦大学高教所举办了“国际视野下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中日小型研讨会”,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北大、清华和上海地方高校三十多位学者就目前国际和国内几个主要采用的大学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测量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2年5月,中心联手《复旦教育论坛》举办了“创新教与学:教学学术的视角”研讨会,来自市教委、教育部华东高校师培中心以及海内外47所高校的130多位高教学者和教学管理者莅临复旦大学,就大学如何建构教师发展制度、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科学评价教学质量进行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交流。大会邀请的德、澳和国内985高校教师发展领域知名学者对国际和国内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和教学发展变革趋势做了主旨报告。中心研究人员则向大会汇报了基于2011年复旦学情和教情大规模调研的系列成果:①“课堂教学受欢迎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复旦大学为例”、②“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构中的若干关注点:基于复旦大学问卷调查的分析”、③“从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看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复旦大学问卷调查的分析”、④“研究型教学的课堂特征分析:基于复旦大学课堂实地观察”。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研讨会和培训班的形式,引领校内外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探究大学教学的理念、过程、方法和手段,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6.以名师督导为核心,强化教学咨询和示范功能

  为了鼓励教师们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扬复旦良好的师德师风。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充分挖掘名师资源,使他们积极为本科生开设优质课程,启发学生的心智和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精心培育教学梯队,并致力于推广和传播教学成果。

  2007年,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工会、人事处等部门联合启动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拜师结对”活动,采用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方式,使承担本科公共课、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量大面广的实验课教学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得到老教师的亲授点拨,提升教学能力。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封东来也曾作为青年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每年参与此项活动的青年教师有60人次左右,累计共有400人次。

  中心充分发挥名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航行标作用。国家教学名师、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在2009年“经济学教学与科研高级研讨会”上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问题,根据自身多年从教经验作了主旨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中心顾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陈纪修的“数学分析”全程录像上网,点击下载已突破40万人次。他于2009年11月为全国高等学校承担“数学分析”教学任务的中青年教师开办三天的培训讲座,并先后赴清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校开展数学分析课程的示范教学,介绍关于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其经验。中心另一位顾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乔守怡教授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宁夏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举办生物学教学讲座和教学改革报告,听众突破万人。

 

复旦大学历来重视教学文化的培育和传承。2000年,学校在教务处设立了教学研究办公室,通过教学研究和服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致力于构筑学校数字信息化教学体系,引导教师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为一体,以更丰富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2011年,以这两个具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机构为主体,学校正式成立复旦大学教学促进中心(2012年更名为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确立了其功能定位: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供培训服务、科学评估、资源共享为主要工作内容,促进研究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培育,促进大学教学研究的精细化,促进全校跨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以通识教育为载体,推进研讨性教学理念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同时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让不同专业大类的学生能够修读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课程;2006年起,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学校大力倡导研讨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激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兴趣,使之能够灵活运用从不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目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已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研讨性课程。如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浦兴祖教授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语言文学系陈思和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读”课程;物理系的“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和上海医学院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将科学探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尝试创新,并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自主学习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落实研讨性教学理念,中心致力于倡导和推广小班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2010年起,以教学岗位设置为契机,在资源配置上对小班化教学予以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教学单位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截至2011年,学校本科教学班级6人以下规模的课程达300门次;30人以下规模的课程达到课程总量的50%以上。

2.以国际化能力为目标,开展国际课程教学的探索

  在探索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复旦大学坚持将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与本地化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能立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国际课程建设是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推动国际课程建设。自2008年起,学校全面鼓励教师根据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全外语课程。面向国际学生的全外语课程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主要着眼于中国历史、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内容,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今中国风貌,引导国外青年了解真实中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互相认同。面向本土学生的全外语课程则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潜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全外语课程资源均向全校学生开放,中外学生可同堂学习、讨论、合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在原有全外语课程基础上,学校形成了适合海外学生修读的全外语课程体系,包括四大课程模块,涉及近百种全外语课程。

  2011年,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组织开设165种全外语课程。在拉动全外语课程数量增长的同时,中心制定了全外语课程质量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并将全外语课程建设纳入到全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确保课程的内涵建设和梯队构筑。

  2012年,中心进一步推出暑期国际项目,来自剑桥、斯坦福、多伦多大学等60所世界名校的100多位国际学生参加了本次项目。该项目为期5周,所有13门课程均由复旦在职优秀教师开设。它向海外学生提供一次充分了解中国、体验上海、融入复旦校园生活的机会,获得了国际学生的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也证实了复旦长期致力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成效。

  基于复旦大学长期在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发展策略及实施情况,中心成员王颖研究员主持的“复旦本科课程国际化的双向性研究:路径与策略”获得了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改革项目的立项。

3.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评估和激励机制

  自1999年起,学校全面实施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制度,覆盖全部本科课程,评估指标涉及:教学实施、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位教师,并作为院系对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学生评教得分居前列的教师在院系获得表彰和奖励。而学生评教得分居末位的教师,由院系党政领导和督导进行听课跟踪,帮助查找原因,促进整改。为了把学生评教最大程度地与促进教师教学态度转化、提升教学专业能力结合起来,中心成员丁妍副研究员主持开展了复旦本科教改重点项目——“关于改良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评教指标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并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及11年的学生评教经验,完成具有复旦特色的学生评教指标设计。

  中心联手党委宣传部连续对多个学期评估优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进行约稿采访,宣传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方法以及本科教学理念。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教师在《复旦》校刊的“本科教学经验谈”专栏上发表系列文章:《只有喜欢教师身份,才能真正上心》、《思政课原来可以如此有趣》、《魅“丽”英语,“安”学乐业》、《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化枯燥为灵动的三十三年》、《将“真善美”镶进青春纪念册》、《无他,唯投入而已》。

  中心与人事处联合推出教师教学工作规定,在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受聘、晋升和转聘工作中,强化对其本科教学工作的要求,巩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使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必然追求。

  中心每年举办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为广大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搭建平台。通过对参赛教师的教案、教学录像、现场教学等多个环节的评审,最终文、理、医和公共教学四大门类优秀教师。教学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对自身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机会,在竞争性的比赛中,发掘自我潜力,反省缺陷问题。《复旦青年》、《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东方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对赛事进行了报道,有力地推动了以教学为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术文化的发展。

4.以教学研究为视角,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动力

  在教学研究方面,中心坚持教学学术理念,以扶持、孵化教学研究成果为己任,积极引领并支持教师立足学校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一批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有具体指导意义的行动研究。

  中心成员主持参与了“探索贯通本科教育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新模式”、“国家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优化与管理”、“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等40余项重大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独立完成了《名师、名课、名教材》、《课程教学评估有效性及其实现》、《大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FD)-日美两国透视》等多部著译作,调研报告和论文100余篇,起到了教学研究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心也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每年以滚动申报的形式,引导院系和教师开展教改研究项目,研究议题涉及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内容。近年来,前后共有231项获得了中心组织发布的复旦教学研究课题立项,42项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本科教学重点支持项目,在上海各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中心更是加大了对教师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从197项的教师申报项目中择优资助了86项教学研究课题。

  这些研究的有力展开,孵化出一批优秀成果,2005年、2009年分别获得10项和5项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如获得学校教改立项资助的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主持的“原典精读系列教材”项目囊获了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等奖项,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上海市2011年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又如,另一教改立项项目“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的设计和实施”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将大学英语教学从基础性定位转化为学术性定位,并调整大学英语师资的教学能力发展结构。这一改革立项成为整个上海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促进了区域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联动趋势:即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等改革,切实提高上海地区大学生有效使用英语开展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增强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中心倡导全校教师以教学研究为视角,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和学科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深入思考和完善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内涵,提升了教学效果。来自全校各学科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教改研究如百花齐放,为复旦大学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持续的活力,使学校教学学术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5.以区域发展为己任,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效应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带动区域内大学教与学的研究为使命,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积极开展研讨与培训,接受外校教师研修和培训人数共计8213人,其中包括了教育部青年骨干访问学者、人事部支援西部骨干特培、以及中组部西部之光研修教师等。

  2009年6月,中心协同复旦大学高教所举办了“国际视野下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中日小型研讨会”,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北大、清华和上海地方高校三十多位学者就目前国际和国内几个主要采用的大学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测量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2年5月,中心联手《复旦教育论坛》举办了“创新教与学:教学学术的视角”研讨会,来自市教委、教育部华东高校师培中心以及海内外47所高校的130多位高教学者和教学管理者莅临复旦大学,就大学如何建构教师发展制度、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科学评价教学质量进行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交流。大会邀请的德、澳和国内985高校教师发展领域知名学者对国际和国内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和教学发展变革趋势做了主旨报告。中心研究人员则向大会汇报了基于2011年复旦学情和教情大规模调研的系列成果:①“课堂教学受欢迎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复旦大学为例”、②“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构中的若干关注点:基于复旦大学问卷调查的分析”、③“从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看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复旦大学问卷调查的分析”、④“研究型教学的课堂特征分析:基于复旦大学课堂实地观察”。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研讨会和培训班的形式,引领校内外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探究大学教学的理念、过程、方法和手段,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6.以名师督导为核心,强化教学咨询和示范功能

  为了鼓励教师们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扬复旦良好的师德师风。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充分挖掘名师资源,使他们积极为本科生开设优质课程,启发学生的心智和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精心培育教学梯队,并致力于推广和传播教学成果。

  2007年,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工会、人事处等部门联合启动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拜师结对”活动,采用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方式,使承担本科公共课、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量大面广的实验课教学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得到老教师的亲授点拨,提升教学能力。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封东来也曾作为青年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每年参与此项活动的青年教师有60人次左右,累计共有400人次。

  中心充分发挥名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航行标作用。国家教学名师、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在2009年“经济学教学与科研高级研讨会”上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问题,根据自身多年从教经验作了主旨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中心顾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陈纪修的“数学分析”全程录像上网,点击下载已突破40万人次。他于2009年11月为全国高等学校承担“数学分析”教学任务的中青年教师开办三天的培训讲座,并先后赴清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校开展数学分析课程的示范教学,介绍关于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其经验。中心另一位顾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乔守怡教授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宁夏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举办生物学教学讲座和教学改革报告,听众突破万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