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知识、长本领,教师自身也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教师在职业发展面临最大困惑、困难是什么?广外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平台和保障措施?
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许国彬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他介绍,目前我校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全校专任教师的70%左右,青年教师在学校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2012年3月,《青年教师成长“四心”行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以“信心、恒心、爱心、暖心”行动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我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高度重视。作为书记项目的成果之一,2012年7月,我校正式发文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中心以“激发教师潜能、追求教学卓越、提升科研层次、注重社会服务”为建设宗旨,以“服务导向型”为工作理念,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通识教育、职业幸福感等五类优质服务,推动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升级。
许国彬说,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和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校青年教师对精神性的价值需求有着较高的期待,比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其间所涉及的诸如学校声誉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环境的改进、工作成就的满足等等需求也和我校实现内涵式和跨越式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接下来的工作,一方面,学校会兼顾教师的需求,在制度、机制和组织层面推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上也要结合学校的发展、个人兴趣和长处制定合理、有序的规划并积极付诸实践,继续处理好“要你学”跟“我要学”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契合的“双赢”局面。
聚焦广外教师:挑战与机遇同在
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素质、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更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校共有在编专职教师1087人,其中女教师615人,男教师472人。从职称上看,教师中达到教授职称的有222人,副教授358人,讲师465人,拥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到96.1%。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中,36-56岁的中年教师有804人,占到74%,35岁以下青年教师有218人,占20.1%。从学历上看,我校教师中学历达到博士研究生的有364人,硕士研究生以及硕士班的分别有477人和14人,这三项占了78.7%。而从学位上看,我校取得博士学位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5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8.2%。
由上数据不难看出,我校教师队伍结构趋向科学合理,素质和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且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这有利于我校高水平教育的践行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但作为一所积极寻求发展的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教学能力方面,广外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积累。我校教师大多非师范毕业生,在现行的制度下,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的教师居多,在教学上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一些业务素质存在不足。从教学语言、教态变化、板书设计等教师基本技能,到教学理念、教学创新等教学技能,不少青年教师都需要提高。由于缺少对他人课堂设计的学习和与人交流的平台,他们在教学的路上会比受过专业师范训练的老师更加辛苦,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科研能力方面,我校教师中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和科研是高校老师的两大基本任务,而科研是教师专业成果的重要体现,由于外语学科的特点,造成教师普遍觉得可供发表的论文刊物屈指可数,这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进行科研的热情。如何进一步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积累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也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上也存在问题。由于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教师还不能清楚认识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有时也会出现职业倦怠,对教师职业处于不免犹豫和徘徊的状态,对自己将来的定位还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教学道路上的明确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校教师队伍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有赖于教师个人的努力,更加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关心。我校正在不断开拓创新,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教职工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全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李彤儿 张晓妍)
对话黄建华:做好“传”与“创”
青年教师应当如何谋划职业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校报记者采访 了我校原校长黄建华先生,老校长语重心长地提出,“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应当基于两个基本身份——传承者与创造者。”
传承意味着爱
黄建华解释道:“传承者意味着要充满爱,年长者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样,年轻者则应该像对待弟妹一样。养成性情,保有心态,决定了能否成功扮演教师的角色,否则会出现那些虐童事件。”他深情回忆起曾经历过的一件事。一次参观公墓时,他为一位小学校长的墓志铭所感动。“我爱孩子,就像农民爱土地。”朴实的比喻正表达了最朴实的深情。“热情地沟通,越做越有兴致,才能有成就感。钻研方法引导学生才华的发挥。脾气不符可以不当教师,但当了就要有这样的心态与脾性。” 黄建华这样激励青年教师。但他同时指出,与很多经验丰富、一上讲台就牢牢吸引学生的老教授相比,现在确有部分青年教师不够敬业。
创造意味着活力
黄建华认为,教师还应该是创造者。创造意味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要创造出新的东西才能富有活力。老一辈要发挥传帮带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年轻人的成长,新一辈要有超越老一辈的决心,这样才能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这句话的寓意还在于师辈应有胸怀看到后辈的进步,以良好的心态对待“青胜于蓝”。他用了一句俏皮话来形容这个问题——“大树底下没小草”。在某些领域上后辈成长快,有些老师没有恰当处理好,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其实后辈超过师辈是很自然的事,老师应当高兴才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此外,黄建华还特别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他说,他年轻时运动不断,劳动频繁,因此有了读书机会后非常珍惜,尽量减少娱乐时间,把休息时间都利用来学习和做研究,就是在当校长期间也坚持这样做。有一次因公务去北大开会,得到去西藏考察的机会,但他把这个宝贵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志。原因是这一趟旅行会减少很多学习工作的时间。黄建华指出,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把可用的时间充分利用上。
把握五对关系
黄建华认为教师应淡泊名利,如果过于追求功利,工作就会很不踏实,既然当教师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他强调做学问要防止机械化,成果不在多,而在于生命力。他说,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五对关系:“求学与自学,博和约,本科与他科,知识与技能,土与洋”。正确处理这五对关系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陈洁鸿)
青年教师吐心声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校中不仅教书育人,其实也需要时常转换成学生的角色,通过各种途径发展自身,提升自身。
选择了成为广外教师一员,他们在“教书育人”四字之中收获了怎样的满足?
享受作为老师的满足感
“成为一名老师是我小时候的理想。”西语学院张志智老师说。2008年张志智正式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西班牙语老师,作为母校的广外对她来说有了更多的意义。“我一直都很享受作为老师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年轻人呆在一起很快乐。”除了自身对教师这项职业的热爱之外,广外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很让她满意。“我对我所在的办公室和教室环境都挺满意的,老师们相处得也很是融洽。”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的严标兵老师则坦言,成为一名老师,苦乐相伴,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与科研和对课堂的准备。他说:“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并没有外界看到的那样轻松,工作强度还是比较大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老师常常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呢?当问及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哪些难题时,从事教学工作十三年的东语学院李志颖老师指出,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善是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李志颖说,老师们尤其是尚缺乏经验的年轻老师都始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改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找到教与学之间更好的契合点。 面对这一教师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广外教师发展中心相应地提供了帮助的平台。受访老师都表示广外教师发展中心为老师提供的专题讲座、举办的沙龙活动都有益于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开展教师之间、学院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有利于教师间相互交流科研心得和教学方法,尤其是青年教师将会受益良多。
多样化活动促教师发展
当问及对教师发展中心有怎样的期待时,张志智认为在学科众多的广外,有一些发展时间较长、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的学科所积累的经验是值得其他较“年轻”的学科借鉴的,希望教师发展中心能组织相关的交流会。严标兵则期待教师发展中心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南,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并指出活动不宜强制参加,若以自愿为原则,提供的选择更多样,教师们参加的热情就会更高。李志颖还建议,学校可以把教师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活用资源,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开展广外教工子女的辅导活动,既可以让教师在活动中交流育儿教学心得,又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工作交流与进步。“对一个教师的评价,一方面是来自于学生,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自己。”她说,“人要有好奇心,教师也是,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江佳烨陈丹霞)
教师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台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紧抓“十二五”,不断在创新中提升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并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质量。
为贯彻落实“书记项目”,教师发展中心为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通识教育、职业幸福感等提供各种服务平台和实施了多项举措。
举办教师培训讲座,首推自助式培训模式
“自助式培训”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由中心协调和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为他们提供随时随地、形式灵活的培训。“自助式培训”首次实践的是“科学统计方法与结构方程”课程,分为专题讲座和主题课程两部分。讲座受到极大关注与支持,教师报名热情非常高,在短短三天时间内,报名人数就超过200人。
举办教师经验交流会,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教师发展中心不时举行教师经验交流会,邀请学校人事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工作人员、成功申请出国项目的教授与学校青年教师交流,分享经验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验之谈对于学校青年教师职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12月20日,针对2013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申请在即的情况举行了交流会,与会教师普遍感觉非常实用,会后仍然非常热情地向主讲嘉宾了解各自感兴趣的话题。
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提供跨学科交流平台
教师发展中心自创办以来,举办多场学术沙龙活动,邀请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各种话题,结合自身学术研究活动,展开激烈讨论。沙龙活动已成为发展中心的王牌活动,教师反响强烈。如:2012年11月30日跨学院科研团队就中国消费者行为和品牌管理研究工作坊进行学术交流。12月13日,这个团队又围绕新媒体和品牌管理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网站,搭建网上交流平台
为满足青年教师对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教师发展中心特别建设了中心网站。目前中心网站已经具备基本新闻宣传,培训通知,资料下载等功能,经过不断的建设发展,网站将陆续开发报名培训系统,网上交流论坛,网上预约等子系统,力争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网上交流在线平台。
另外,还组织开展新来教职工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教工发展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年轻教师可以互相分享工作感触和诉说职业困惑。2012年12月,新来教职工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隋广军应邀参加并认真聆
听了教职工的心声。(赖玉玲 郑博伟)
[评论]教师发展中心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和高校内部的双重压力,尤其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对教师“量”的需求逐渐被对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教师素质越来越受重视。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所说的: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拥有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教育品质的保证。教师专业化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调查发现,以高等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向教师提供的在职进修模式存在诸多弊病。因为这类教师培训往往偏重于理论基础教育,欠缺教育实践,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为此,许多高校不断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平台。旨在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教师发展中心近年应运而生。我国外语类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分别于2011年、2012年相继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探索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不同,这类教师发展中心注重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推行“教师本位”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涵盖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精神等方面,特别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由于我国高校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育机构起步较晚,培育机制尚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尚不明显。因此,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培育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坚固的平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一是实行助教制度。一方面要求新进青年教职工见习期间从事助教工作,跟随主讲教师
听课,参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备课等;另一方面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中遴选助教并制定科学的培训、竞争和考核机制。由于助教比正式教师更容易受激励,这一制度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品质,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与能力很有效。二是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培训。通过互派教师开展交流访学等形式,在国际环境中培养教师的国际化素质与技能。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加快教师国际化步伐对于我校整个国际化战略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三是加强区域、校企、校际合作。美国高校参与实施高校教师发展活动的组织有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基金会和服务公司等多样化机构,有校园中心、多校区合作、特殊目的中心、院系模式等多种模式。我国教师发展中心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区域合作或校际、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立体式、开放性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四是实行学术休假制度。为增强教师提升专业化素质与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政府和高校应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政策、时间、资金上的保障,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学术休假制度,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机会,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政府或高校的培训。五是由技能培训向全人素质培训与发展性培训转变。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机制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注重技能培训。由于技能培训专注于某项技能的提高,学时短、见效快,在培训中广受青睐,但这种培训不利于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中,贯彻全人素质培训以及发展性培训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与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日益受到国家、高校的重视,但是健全、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社会、高校、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谢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