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著名教授论坛 > 正文
著名教授论坛

著名教授论坛675讲:中国悲剧观念的引入与发展

发布时间 : 2024-12-05 点击量:

本网讯  2024年11月28日9:30,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承办的著名教授论坛675讲在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607室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文学院陈奇佳教授,讲座题目为《中国悲剧观念的引入与发展》。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戎琦副研究员担任主持人,来自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中文学院、日语学院、西语学院、英文学院、词典学研究中心、审计工作部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围绕“悲剧”观念如何引入中国,如何经历发展、中断、复兴,以及当下中国学术界对“悲剧”的讨论和研究展开。陈教授指出,如果以汉语恰切翻译“tragedy”,应是刘小枫教授建议的“肃剧”比较合适,而现代汉语中的“悲剧”概念实际上是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带着近代日本和中国社会文化的烙印。“悲剧”是近代日本文化界为翻译“tragedy”而新创的日本汉语词。1855年《和兰字典》以“哀レヲ催ス芝居”翻译荷兰语“treuspel”,意为“给人以悲伤、凄惨、悲切等感觉的戏剧”。1888年,棚桥一郎译《韦伯斯特新版大辞典和译字汇》最早出现了“悲剧”一词的用例。随着德富苏峰、森鸥外、北村透谷、坪内逍遥等人大量使用“悲剧”一词,其于1892年左右逐渐成为固定译名。中国留日知识人梁启超、王国维等于20世纪初开始运用“悲剧”概念。王国维是晚清五四时期较能把握西方“悲剧”本质的少有先驱,其《宋元戏剧史》中悲剧观念在延续“不幸结局观”的同时高扬“主人翁之意志”,以此观中国古代戏剧,能够列于世界悲剧中,仅有《窦娥冤》《赵氏孤儿》。五四时期“悲剧”观念被越来越多地言说和推崇,从而“出圈”,乃至成为衡量文化精神问题的“金标准”,位于“鄙视链”的高端。对“悲剧”的推崇和救亡意识相关,悲剧登台,一来可借悲惨故事警醒国人,认清中国已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二来可以悲剧主人公的精神意气给予国人以振奋和鼓励。胡适所谓“易卜生主义”,希望借悲剧的“形式”来关注、反映社会问题,投射知识人的文化和政治焦虑。西方对于现代悲剧的探索,对于个体复杂性的探索未能很快被中国接受。到了1930年代,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开始触摸到现代悲剧的本质,但随着抗战爆发,戏剧和救亡更进一步地紧密联系,中国文艺界“悲剧”探索中断。建国后三十年悲剧的创作问题、美学问题及其与社会主义制度问题虽然也引起文艺界人士的关心,但受时势的影响,讨论未能展开。新时期以来,特别是随着“伤痕文学”兴起,“悲剧”探索复兴。“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再次得到论争,许多学者对此讨论转到对悲剧意识、民族特色及其艺术形式表现的讨论。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对欧美悲剧的翻译和研究也在进展中。

讲座现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有老师就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外戏剧交流史问题、日本文学史家的悲剧概念问题向陈教授提问,陈教授均给予细致的解答。陈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地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悲剧观念的引入与发展,最后他认为中国不必刻意找到与“tragedy”无涉的理念来发掘“中国自己的悲剧传统”,但应理解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悲剧观念和创作;“悲剧”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某种艺术、哲学思想、或悲惨事件,也不在于复古式地追求数千年前的文化-政治-宗教生活,它是我们思考并讨论人类所处之总体悲剧性处境的支点,含义更为丰富与深刻。

初稿:戎琦

编辑:姜黎

复审:杨俊婷

终审:罗映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