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著名教授论坛 > 正文
著名教授论坛

著名教授论坛第688讲:阿拉伯世界中国形象的百年变迁

发布时间 : 2025-04-03 点击量:

本网讯 2025年4月1日晚7:00,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非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著名教授论坛第688讲在广外白云山校区第一教学楼南楼315顺利举行。本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教授主讲,广外亚非语言文化学院牛子牧副院长主持,讲座主题为“阿拉伯世界中国形象的百年变迁”。论坛吸引了各专业师生及对中阿文化交流感兴趣的学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反响强烈。

在长达两小时的讲座中,薛庆国教授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生动的案例,梳理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何从古代延续至今,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指出,阿拉伯古籍中对中国的记述总体上是正面的,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稳定,但也存在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不足。

讲座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近现代阿拉伯文化名人对中国的认知。薛教授引用了黎巴嫩思想家谢基卜·阿尔斯兰的观点,指出其对中国社会文化既有赞美,也客观指出了其弊端。谢基卜在20世纪初的文章中,既对中国人民的温顺与礼节表示敬意,也批评了清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自满与保守。此外,薛教授还提到纪伯伦等文化名人对孔子、老子等中国哲学家的推崇,展现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兴趣。

在第二部分中,薛教授转向当代阿拉伯文化名人对中国的认知。他引用了叙利亚诗人尼扎尔·格巴尼的诗句,展现了阿拉伯诗人对中国神秘与友善的想象。格巴尼在情诗中多次使用“中国意象”,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此外,薛教授还提到伊拉克诗人萨阿迪和阿尔及利亚思想家马利克·本·奈比等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赞扬。

最后,薛教授探讨了当代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整体形象。他指出,阿拉伯人对中国的好感主要源于中国悠久的文明、独立自主的国际立场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成就。然而,他也提到部分阿拉伯人对中国存在误解,尤其是在一些问题上受到西方舆论的影响。

论坛结束后,与会者纷纷表示,薛庆国教授的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中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一位听众表示:“这场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复杂情感,也让我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薛庆国教授发言结束后与部分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答疑解惑,在场各位收获颇丰。

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亚非语言文化学院

初稿:张艺菲

复审:劳凌玲

终审:牛子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