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著名教授论坛 > 正文
著名教授论坛

著名教授论坛第723讲:中华艺术如何滋养了西方现代性

发布时间 : 2025-11-27 点击量:

本网讯 20251126日上午10:00,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等承办的著名教授论坛第723讲在广外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407顺利举行。本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才勇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中华艺术如何滋养了西方现代性”。讲座由张向荣教授主持,来自中文学院、商英学院、日语学院、继教学院、图书馆、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的数十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王才勇教授首先提出,充分立足文献资料、使用“滋养”来切入历史真实,而非用“影响”或“消费”来界定中华艺术与西方现代性的关系,强调的是调整研究思路,以更好地避免后者所隐含的文化权力关系。随后,王教授从历史上丝绸之路所形成的东西方审美文化交流出发,并进一步以马可·波罗、“中国风”以及现代以来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等的影响等为个案,来引出相关问题。紧接着,王教授沿着西方艺术发展的主线,梳理了从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以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并以此来形成与中华艺术之间的对比和参照,着重强调西方艺术发展中理性对于感性空间的规约,以及中华传统文艺审美中的“感”与“兴”问题。

王才勇教授讲座中


随后,讲座进入了核心问题环节,王才勇教授以法国画家布歇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等人的画作为例,鲜活生动地展示了中西画法之间异同;并在中西两个不同的传统脉络中,仔细梳理出西方画家受到中华艺术滋养的方面,包括明暗光线对比、空间布局、留白画法、平面画法等等,所体现的中华艺术对于西方艺术的滋养。王教授通过系统论述,最后指出,这种滋养此后对西方艺术现代性而言,从印象派、现代派到20世纪中期的意象派,不绝如缕;其中最核心的滋养机制,则是以“感性”发生促动意义生成、从而形成对西方艺术理性的重构,而这也是中华艺术的现代性潜能所在。

讲座现场


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就对于西方绘画所应采取的鉴赏姿态、浪漫派与“情感”、“味”与绘画欣赏、影响/滋养之间区分的“度”等问题,与王教授展开交流,王教授逐一解答,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初稿:许栋梁

复审:戎琦

终审:茅银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