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3点,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云山教师沙龙在北校区第六教学楼广晟讲堂开展了以“女性研究:起源、方法与前景”为主题的第十三讲。中心邀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刘岩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教师沙龙。刘岩教授曾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文学、西方现代戏剧、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文化批评。参与本次沙龙的还有来自各学院的老师和同学。
沙龙一开始,刘岩教授为我们理清楚了讨论思路:一.起源:历史发生学的处境;二.方法:跨学科的知识谱系;三.前景:向何处去?刘岩教授还以最近的时事新闻——对女性领导者具有划时代影响力的撒切尔夫人的逝世,作为本次关于女性研究的沙龙的引入,播放了网络上“撒切尔夫人人生中的三个重要时刻”的视频。之后,刘岩教授引用三本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为女权辩》、《一间自己的屋》和《第二性》的观点作为开场。
刘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沙龙
刘岩教授和我们一起回顾了西方女性主义起源的历史。以下是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在美国的开展。当时美国颁布了两部法律《平权法》和《民权法》,反对种族歧视和要求同工同酬。
二.196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妇女联合会,从最初的22人不断发展。
三.提高认识小组的成立。这是在课余为女性提供交流生存与生活经历的学习小组,希望能让女性通过分享家庭生活中不平等的经历,唤醒她们争取平等权利和尊重的决心。
四.1969-1970年高校开展女性研究专业及课程。如今,课程已从1972年的4500门发展到上万门。
五.女性主义杂志、出版社的出现。这些杂志旨在让女性表达思想,出版社会出版关于女性主义的教材,而这些教材主要提出重新评价男性文学对女性的塑造,如《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被限制在阁楼里的女性形象,除此还提出要重新挖掘女性的书写史。
六.翻译法国女性主义的理论。
然后刘岩教授总结西方女性主义的历史说:此后西方的女性主义进入体制化,与现有学科进行强势融合。
紧接着,刘岩教授把女性主义发展历史的镜头拉回中国。首先,中国的女性主义历史以禁止女性缠足开始。接着便是教会女校(注意仅是中小学)的开办。最早有三间:1872年北京的慕贞女校,1892年的福建培英女校以及1908年福建的华英女子学堂,经元善是致力其中的重要人物,1898年他在上海开办了经正女学,创办了《女学报》。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在1907年创作了《学堂歌》的秋瑾,她被认为是“中国的娜拉”。然后就是开女禁。1919年邓春兰致信北大校长蔡元培,问为什么女性不能进入北大读书,次年北大实现男女同校。还有的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早的一批女作家的出现、中国女子大学的成立。
接着新时期女性主义的发展要从九十年代说起。在这期间内,女性研究课程、女性研究机构、女性研究教材、女性研究著作、西方女性研究著作的汉译还有女性研究网站和学术期刊的出现,都是新时期女性主义发展历史的重要事件。
随后,刘岩教授又以剑桥大学1869年成立的女子学院Girton College的第一位女教授Dorothy Garrod、第一位女校长Dame Alison Richard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上文已提到,女性主义发展至今常与现有学科进行强势融合,所以进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环节,第一部分刘岩教授介绍了女性主义与各学科的融合情况:
一. 与教育学。提出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应注意性别差异。
二. 与历史学。认为history只是his story,提出herstory,即女性视角的介入。
三. 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志。这种融合可以用于对村落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考察,了解人类繁衍过程。也可以用于考古。刘岩教授举例说,过往人们认为,在狩猎时代,男性负责打猎等工作,是绝对重要的角色,但如今考古发现,不仅是男人,女人也参加打猎,在狩猎时代男女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四. 与哲学。质疑男性哲学家确立的二元对立思维。
五. 与心理学。提出研究跟女性生理特质相关的心理,认为男心理学家没有很好地描述女性的心理,仅很好描述了男性的心理并简单认为女性心理就是其反面。
六. 与文学/文化批评。重新评价男性作家作品对女性的塑造。
七. 与语言学。认为男女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不同。
八. 与翻译学。这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受后现代主义理论影响,认为翻译主体的与原作者性别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九. 与传播学。沙龙一开始的撒切尔夫人一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媒体塑造的撒切尔形象总是“铁血”的,常穿带垫肩的西装,有着钢盔样的发型,而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总有她女性气质的一面。刘岩教授还举例讲述各国“第一夫人”服饰的《Power Dressing》、大众对女明星结婚前后的关注所体现的女性被消费、啤酒广告中对男性气质的呈现。
十. 与政治学。主要是关注公共政策对女性的影响。
十一. 与经济学。
十二. 与管理学。刘岩教授引例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杂志《新交流》里的文章《打破玻璃天花板》。
十三. 与自然科学。比如男女性体质不一样,在医学上的剂量也该不一样。
刘岩教授还列举了唐雪琼关于《国家社科基金女性研究项目分属学科统计》与《国家社科基金女性研究项目内容统计》的具体数据。
之后,进入了第二部分——女性研究的核心论题:一.性别与性属。二.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三.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四.女性身体与女性书写。女性想要书写自己的身体,往往又处于被男性消费的状态。五.女性主体(性)。女性在差异性中存在,要在相对关系中确立身份。六.女性与后殖民研究。黑人女性的双重边缘化。
刘岩教授在女性研究方法的第三部分中提出了女性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优势是:从女性经验出发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拓宽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增添了有效的批评术语;鼓励多元认识模式,修正可能的偏见;展现对女性的人文关怀;透视人的生存本质;有助于谋求社会主义。不足有二:一.导致以偏概全的结论;二.遭遇学术偏见和歧视。
最后,刘岩教授以Elaine Showalter认为女性可作为读者与书写者的观点开始讲到了女性研究的前景。
从女性研究到性别研究,有七点: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性别的操演理论;性别的文化再现;酷儿、换装与变形;同性恋文学;性别与(网络)空间。
除此,刘岩教授还提出需要辨析的一些概念和关系:女性研究≠女性主义的视角;女性主义的复数特征内部太多元,甚至冲突;作家的性别≠作品的性别;读者/研究者的性别≠阅读过程中的性别阐释;过分强调性别差异就会忽视超越性别差异的共同审美认知;即便是女性写作和女性阅读仍存在差异。还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 女性声称的边缘身份与女性的群体声音以及女性主义诉求之间充满张力。
二.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问题的提出以及问题的解决都同现有的认知方法和知识结构发生联系。
三. 运用已经具有固定表征系统的语言符号提出相反的政治主张,并从事反表征实践,这一矛盾伴随着女性研究的过程。
最后,本次教师沙龙在老师们跟同学们的精彩提问环节中落下帷幕。
(原文发表于广外地带http://campus.gdufs.edu.cn/html/campus/xindongtai/20130412/755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