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继教公开学院大众外语研究中心承办的“百年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再现的嬗变”专题学术沙龙会议在第三教学楼207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华侨大学社科处处长杨楹教授担任主持,并邀请《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叶金宝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教授、暨南大学梁瑞卿教授担任点评专家。继教公开学院院长何勇斌、副院长陈开举及大学相关学术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
杨楹主持会议
杨楹教授首先对百年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再现的嬗变系列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结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鼓励大家在主题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中国影视文化,深入发掘民族历史内涵。
随后,我校陈开举、丁少彦、杨静、彭启贵4人分别围绕“复兴的中国当抱何种民族心态——从百年中国电影对日本人形象再现的嬗变谈起”、“历史叙事中的对话精神——探析电影《赛德克•巴莱》”、“《南京!南京!》里的日本‘他者’: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暧昧与焦虑?”、“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中的日本女性形象再现”做主题发言。
会议现场
陈开举从宏观出发,全面铺开,他把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国电影,按日本人屏幕形象的不断嬗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50年以前的“恶魔”形象,1950年—1982年的“友人”形象和1982年至今的“仇敌和对手”形象。借助神话化、身份认同、现代化及全球化—本土化的文化学理论,深入剖析中国电影在当代对日本人详细再现的民族性嬗变的原因。
丁少彦对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复杂的日本人详细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对电影的第三人称叙事、明声和暗音、蒙太奇等表现手法深入分析和对民族主义叙事与民族身份的解构,从中引发对话表征与文化多元主义对日本人形象塑造的影响。
杨静则对2009年陆川的电影作品《南京!南京!》中的日本“他者”形象进行研究。她首先对影片中日本“他者”进行立体化描绘,诠释了叙述“他者”的中国“自我”正试图摆脱历史悲情的束缚。之后,她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同类电影进行比较,指出该电影希望通过“换位式”思考来超越民族主义心态,透过南京大屠杀去关注普遍意义上的人性挣扎与救赎,从而在文化意识上跟人性和反战等全球普适话语接轨,向世界表明宽恕和平的理念。但颂扬国民不屈抵抗精神的英雄主义叙事与普适性的人文关怀相互纠结,使得影片叙事在仇恨和认同日本“他者”之间游移不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
彭启贵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看中国八十年代的《川岛芳子》、《樱》、《玉色蝴蝶》、《一盘未下完的棋》和《清凉寺的钟声》等电影中的日本女性形象,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日本女性形象再现的特点与原因,并对日本女性到底是被害者还是加害者、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男权统治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分析。
叶金宝对学术论文进行点评
会议最后进入讨论环节,叶金宝、武建国、梁瑞卿等专家轮流对四位发言者的论文进行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团队建设,同时也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指正,希望各位作者加强对电影话语的分析,从语言看社会,从语言看世界,并确定自己的思想立场;另外,对于日本人形象、性格的认定,需从多视角去观察,结合社会文化、价值理论去分析,充实理论细节内容,全面解读中国影视中日本人形象再现的嬗变。
何勇斌为专家赠送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