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教学发展论坛 > 正文
教学发展论坛

教师发展论坛第123讲--《白银般的歌声——新中国初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发布时间 : 2019-12-18 点击量:

2019129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四楼观摩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冯长春教授为艺术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白银般的歌声——新中国初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本次讲座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艺术学院承办。

说明: 微信图片_20191216093812

冯教授首先对艺术歌曲的起源、风格特征、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溯源,比较了艺术歌曲与民间歌曲之间的差异,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表达。接下来,冯教授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历史脉络与创作概况,他形象地比喻为“U”字型,20-40年代的“初步发展”,到60-70年代的“低谷期”,再到80-90年代的“新发展”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并非一帆风顺,而呈现出对西方艺术歌曲的“模仿-借鉴-疏离-融汇”的曲折发展路径。此后,冯教授聚焦新中国建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艺术歌曲创作,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2.为毛泽东诗歌谱曲的原创艺术歌曲;3.  其他原创艺术歌曲。他冯教授以生动形象的音乐例证,细致的音乐分析,为我们解析各种类型的艺术歌曲创作。比如在讲解原创型艺术歌曲时,介绍了丁善德创作的《爱人送我向日葵》,通过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乐句处理以及调性变化,解析作品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杜鸣心创作艾青的诗歌《一个黑人姑娘》,揭示社会环境下南美黑人姑娘低微的社会地位;还有贺绿汀创作的《快乐的百灵鸟》,近代中国以来第一首完整的花腔艺术歌曲。

说明: 微信图片_20191216093924

冯教授的讲座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黎英海改编创作的《小河淌水》这首艺术歌曲的源流进行了考察,发现这并非是一首大家认为的云南民歌,而是1943年由作曲家高粱先生根据《蒙古小夜曲》为素材创作歌曲《秧歌》(原名《大田栽秧秧连秧》);由黎英海改编的《在银色的月光下》也非大家以为的哈萨克民歌,而是来自于一首俄罗斯民歌《在那银色的河流上》。

冯教授的讲座为大家扩充了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认识,受到艺术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讲座尾声,冯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艺术歌曲表演场所、艺术歌曲与民歌的区别、艺术歌曲中诗歌的重要性等方面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