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教学发展论坛 > 正文
教学发展论坛

教师发展论坛第161讲:复旦大学李双志教授“美的茧房与诗的光亮: 两位奥地利诗人的迷园探踪”

发布时间 : 2022-04-08 点击量:

2022年4月6日,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和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的邀请,复旦大学德语系青年研究员李双志教授做客教师发展论坛第161讲。

李双志教授从魏玛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对“美”的不同定义出发,围绕奥地利现代派中的两位代表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和里尔克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旅歌》(Reiselied)、《提香之死》(Der Tod des Tizian)、《死神与愚人》(Der Tod und der Tor)等进行剖析,聚焦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的欧洲文艺界对美的结界的产生与突围,追思一程现代人的心灵跋涉。

李双志教授介绍两位诗人

李双志教授在讲座中指出,19世纪末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引发人的叛逆,为了抵抗被迫失去独立性,唯美主义(Ästhetizismus)应运而生,即形成美的“茧房”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霍夫曼斯塔尔是唯美主义的继承者和批判者,“茧房”常见于其作品中,但他笔下的美的意象并不仅限于展现一个与悲惨痛苦的人世间相隔的岁月静好、封闭安全的世界,同时也表达出内心对于美的可持续性的焦虑,“茧房”中的人们也在担忧着被封印的“美”终究会僵化...这种矛盾的心理是霍夫曼斯塔尔的突出特征;越过1900年的大门,里尔克这颗星星才冉冉升起,他的作品中对“美”进行了突围,不再将“美”束缚在茧房中,而是强调经历生活的苦痛才能获得真正的“美”,除此之外,里尔克还提出了对人类主体地位的消解,强调人与世界的呼应、交织与感应,人可以看物,物也可以看人,打破了主客二分的界限。

李双志教授解析作品并与学生互动

讲座结束后,德语系师生积极提问,与李教授进行互动和交流。

李教授从唯美主义的“前传”开始讲起,结合两位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和里尔克的成长背景,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带领师生们借助“诗的光亮”冲破“美的茧房”,使同学们对于维也纳现代派以及两位诗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