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教学发展论坛 > 正文
教学发展论坛

教学发展论坛第32讲:“注意安全”:定位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发布时间 : 2024-10-09 点击量:

本网讯 2024年9月27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教学发展论坛第32讲在白云山校区第六教学楼B203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余丹妮副教授主讲,主题为《“注意安全”:定位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2CEC0

余丹妮教授现场主讲

     在讲座的开场,余丹妮教授引用了一位意大利学生的自述:“有一次我下课去火车站,和老师告别时,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安全,这使我感到不太自然。”进而引入了本次讲座的关键词:定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不同的定位。比如,当我们提醒他人“注意安全”时,二者之间就有了“叮嘱者”和“被叮嘱者”的定位,还有“关心者”和“被关心者”、“长辈”和“晚辈”等,这些都是在中文语境中司空见惯的定位。由此可见,定位是具有相对性的,大部分情况下都可分为主动方和被动方。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定位具有动态性,同时权利距离也会影响定位关系。余教授举了一个例子:A对B说:“抱歉,天这么冷,还把你拉出来买药。”B回答说:“不是你拉我出来的,是我自己要来的。”此时A的自我定位是“关心者”对“被关心者”,而B的理解则不同,认为二者是“决定者”和“被决定者”的关系。由此可见,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样一段对话,二者的思考角度不同,其定位也不同。

921A

讲座合影

     不同文化之间,定位关系亦有差别。回到开头的例子,为什么那位老师作为长辈,在作为后辈的学生出行之前说了一句“注意安全”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善意的叮嘱,却让那位意大利学生觉得奇怪了呢?这正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余教授结合自己与意大利人的交流经验和语料库数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地人民在用语中的定位差异。这种差异在亲情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当中国孩子在外求学给家里打电话时,交流一阵便也结束了;但在意大利可以看到有些父母在和孩子通完电话后,说“谢谢你的电话”。在中国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为意大利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偏向对个体的尊重和对等。这也印证了为什么那位意大利学生会对老师的一句“注意安全”感到不自然,因为他会觉得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自己并不太需要别人的提醒。

     讲座的最后,余丹妮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地解答了问题,在场的听众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初稿:聂嘉恒

复审:李晶、詹思齐

终审:张海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