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教学发展论坛 > 正文
教学发展论坛

教师发展论坛第154讲:从重(贡)译到诏(进)译:兼谈古代翻译史的分期问题

发布时间 : 2021-11-04 点击量:


本网讯 1029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教师发展论坛第154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夏登山应邀进行了主题为《从重(贡)到诏(进)译:兼谈古代翻译史的分期问题》的学术演讲。

 讲座主题


本次讲座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背景、方法、史料与结果、讨论以及启示。

首先,夏教授回顾了翻译史的研究方法背景和问题背景,指出了以往翻译史研究方法存在主观判断的问题,提出要借鉴问题史学模式;在已有翻译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大研究问题,即古代翻译活动有哪些类型?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在第二部分中,夏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的语料来源、收集方法、史料标注及分类方法以及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于二十五史以及官方史料,通过检索加阅读的方法得到相关语料,按照译者、译作、译事进行史料标记和分类,采用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第三部分中,夏教授展示了该研究的语料与结果。发现《史记》至《宋史》的主要翻译实践类型为重(贡)译,《辽史》至《清史稿》的主要翻译实践类型为诏译、命译和进译,辽代至清代的主要翻译实践类型有自上而下型的敕译、命译、诏译和令译,以及进译、工译。其中也解释了各种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在第四部分中,夏教授对进译的三种类型、进译的四类源文本、进译的翻译文化史解读、另类的工译以及古代翻译史的分期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译者的隐身问题上,他认为重译中译者是隐身的,进译是显现的翻译。进而探讨了为何进译中译者的显现度显著高于重译和诏译。随之提出了关于古代翻译史的两种分期模式。

最后,在启示部分中,夏教授首先提出了关于翻译史研究的几个观点,然后对关于书写模式的争论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历史学书写模式的争论不适用于翻译史,并对如何评价前人的翻译史著述发表己见:立足前人、尊重前人,但不盲目信任前人。

教师发展中心

2021年11月4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