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9月24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承办的“非通用语中专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成功举办。

讲座现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围绕“中国‘关键外语’建设与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二者如何相互助力、相得益彰,从而让“小语种”在新时代实现“大作为”。苏莹莹教授指出,“关键外语”发展规划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非通用语种在国家战略资源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发展路径如何有效借鉴关键外语的战略思维,并反过来促进关键外语建设的发展,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苏莹莹教授从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切入,系统梳理了“关键外语”的起源和发展,并重点对比了中美两国关键语言战略目标的根本差异。她指出,美国的关键语言战略带有浓厚的冷战思维色彩,旨在防范与遏制战略竞争对手或假想敌。而中国的关键外语规划则诞生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增进互信与深化友谊为主要目的,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苏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关键外语”的定义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学界对此的多元解读。
讲座中,苏教授概述了中国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非通用语”概念的缘起与演变,她强调了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国内高校已开设93个非通用语专业,建设规模显著。她指出,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须向应用型、复合型转变,并提出“母语通心”的理念,强调了外语人才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苏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给外语专业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她认为,面对技术变革,外语人应当主动适应,充分发挥人文素养与跨文化理解的优势,通过深耕特定学科领域,建立起独特的专业壁垒,成为难以被机器替代的外语人才。同时,她强调,外语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鼓励学习者将小语种能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去开创广阔舞台”,实现更大作为。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立足国家战略,系统阐释了“关键外语”的核心概念与战略价值,深入剖析了我国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发展状况与时代挑战,并前瞻性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小语种学习者构建独特竞争力的路径。整场讲座逻辑层层递进,为听众理解“关键外语”建设与非通专业发展的互促关系提供了深刻启发。接着,与会师生针对苏教授的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院长刘志强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对苏教授所表达的理念表示认同,并勉励我校同仁学习北外先进经验,努力发挥“关键外语”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关键作用。
初审:崔千寻
复审:谈笑
终审:茅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