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用培训 > 非通用语项目 > 正文
非通用语项目

非通用语种专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 以文字为桥: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的诗歌

发布时间 : 2025-10-30 点击量:

20251022日傍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非通用语种专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在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107水上报告厅顺利举行。

17469

讲座伊始,米哈乌·鲁西内克教授(右)


本次讲座主题为“以文字为桥: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的诗歌”,由波兰雅盖隆大学教授、辛波斯卡基金会主席、波兰知名作家、翻译家米哈乌·鲁西内克(Michał Rusinek)主讲,我校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波兰语系主任林歆主持。来自区域国别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言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近60名师生前来参与交流。

15F40


米哈乌·鲁西内克教授


讲座中,鲁西内克教授特别分享了辛波斯卡作品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她的诗歌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在不同土壤中生根发芽。在意大利,她被读者热情地称作“诗歌界的摇滚明星”;在瑞典,她的诗集甚至挽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出版社;而在东亚地区,她的诗作与当地文化碰撞出灿烂火花。其中,《一见钟情》激发了台湾漫画家几米的创作灵感,催生了畅销绘本《向左走·向右走》及同名电影。

 教授认为,辛波斯卡诗歌的普世性源于她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把握。她的诗作避开了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转而关注更具普遍性的人类体验。这种创作取向使她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中都能引发深切共鸣。讲座最后,教授指出,辛波斯卡的诗歌不仅被存入北极末日图书馆,更随宇航员进入太空,实现了她生前未曾想象的最远旅程。这一象征性的旅程,恰如其分地呼应了她以诗意构建桥梁、连接世界的永恒使命。

讲座结束后,听众就诗歌翻译、文化传播等话题与鲁西内克教授展开深入交流。问题涉及辛波斯卡创作中的幽默与严肃的平衡、诗歌在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困境等专业领域,展现出广外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开阔的文化视野。

7E86

1E35C

现场听众向米哈乌·鲁西内克教授提问


本次讲座以辛波斯卡的诗歌为脉络,串联起哲学思辨、语言特质与跨文化传播三大主题。通过深入剖析其诗作中蕴含的哲思内核、幽默意趣与人文情怀,师生共同领略文字的独特张力与诗歌的普遍价值。活动以“文字为桥”为理念,助力中国读者在研读辛波斯卡作品的过程中,深切感知语言的温度与诗歌承载的普世情感,既推动了中波文学的双向交流与深度理解,也凸显了高校在文化传播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关键引领作用。

讲座合影


图文:林歆

初审:高晓潼

复审:臧宇

终审:茅银辉



关闭